蔓澤蘭 Mikania cordata 【菊科】

蔓澤蘭 Mikania cordata 【菊科】

 10~12間在低海拔山區常會看到惡名昭彰的入侵種“小花蔓澤蘭”整片覆蓋喬木、灌木上因大片覆蓋其它植物,造成其它植物的死亡所以有“綠癌”之稱,其實台灣還有一種原生種“蔓澤蘭”外形與“小花蔓澤蘭”相似,或許它是原生種在台灣會有天敵抑制生長態勢,所以據說它並不會造成植物因被覆蓋而死亡,但因外形類似分辨不易,通常也是被除掉的一員,姑且不論它對環境的影響,今天我們先來看看台灣原生種的“蔓澤蘭”。 

形態描述: 
多年生草本,莖細長,多分枝,有稀疏的短柔毛或幾無毛。 

頭狀花序多數在枝端排成繖房花序或複繖房花序,花序梗纖細,花皆為筒狀花,4 朵,花冠筒長被小腺點,先端 5 裂被柔毛或無毛,有線形披針形的小苞片;總苞片 4 個,狹長橢圓形,有明顯的三脈,頂端鈍或稍尖,外面有稀柔毛和腺點;花冠檐部鐘狀,5 齒裂,管部細,被稀疏短柔毛,花柱伸出花冠筒。
 (繖房花序或複繖房花序)
 (筒狀花,4 朵,花冠筒長被小腺點)
(花柱伸出筒外)
 (花冠檐部鐘狀,5 齒裂)
(花序梗纖細,花皆為筒狀花)

中部莖葉三角狀卵形、卵形,基部心形,全緣或淺波狀圓鋸齒,兩面有稀疏的短柔毛,花期脫毛或無毛;上部的葉漸小,三角形或披針形,基部平截或楔形,葉柄短。 
 (葉三角狀卵形、卵形,基部心形)
 (單葉對生,中部葉有長柄)
 (全緣或淺波狀圓鋸齒)
 (上部葉漸小,短柄)
 (最重要的辨識方式,托葉耳狀上有絨毛)
(托葉比較圖)

瘦果長橢圓形,有 4 縱稜,有腺點;冠毛污白色或微紅色。
(無圖待補)

分布於低海拔森林邊緣
(生態照)

留言

熱門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