槭葉牽牛 Ipomoea cairica L. 【旋花科】

槭葉牽牛 Ipomoea cairica L. 【旋花科】 

我想大部分人都看過它吧!它算是全台最常見的“牽牛花”但講牽牛花也不對,因為有物種名就叫“牽牛花”;「槭葉牽牛」因葉形掌狀5-7裂形似“槭葉”因此得名,日本人以“顏”指稱喇叭狀的花,根據開放的時段,以一天中的不同辰光命名,清晨開放傍晚凋謝的是「朝顏」,日間開放夜間凋謝的是「晝顏」,傍晚開放早晨凋謝的是「夕顏」……如此區分倒也詩情畫意,“槭葉牽牛”它的花約凌晨5-6點逐漸開展,中午至黃昏即閉合,如以此區分可謂“朝顏”。 

引用台灣生命大百科描述: 
多年生攀緣性草本,可達長10公尺以上;莖光滑,細長多分枝。  

聚繖花序,腋生,雌雄同株;花冠徑4.5-6公分,紫紅色,漏斗狀,5淺裂,裂片扇摺,花莖有短梗;花萼5裂,裂片卵狀橢圓形;雄蕊5枚,花絲2長3短,著生在花冠筒基部;雌蕊短於雄蕊,柱頭2裂。
 (花冠紫紅色)
(雄蕊5枚,花絲2長3短)
(漏斗狀,5淺裂)
 (聚繖花序,腋生)
 (花莖有短梗;花萼5裂)
(花萼裂片卵狀橢圓形)

葉為掌狀,互生,卵形橢圓形,深裂,5-7裂片,長2.5-5公分,寬1.5-3公分,全緣。 
 (葉互生,卵形橢圓形)
(掌狀深裂,5-7裂片)

蒴果球形,少見;種子黑色,具絲狀毛。 
(改天再補*^O^*)

歸化種;分布全台低海拔、平地。
(生態照)
 (生態照)
(生態照)

留言

熱門文章